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孩子学路的思考三

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孩子“学路”的思考(三)

今天继续教学《小河与青草》,我告诉孩子们,遇到有人物对话的课文,要尽量读得像人物说的话,比如读小草的话,要读得像小草的语气;读小河的话,要尽量读得像小河。

孩子们兴致很高地练习了起来。

经过几次分角色朗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对话的感觉。

课文内容基本上要学完了。

我告诉孩子们,当老师准备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的时候,作为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提出来。这叫为“自己学”。

这一问,还真的有小朋友立即举起了小手:

“老师,什么叫‘浑浊’呢?”

好吧,还是我的疏忽,在练习读课文的时候,我曾经带领孩子们将这个词语读了几遍,但还就没有提问这个词什么意思。

当然我有办法,我反问小朋友们:“那有谁知道吗?”

哇,孩子们的回答真的好丰富啊:

“浑浊的水,就是有泥的水!”

“浑浊的水是咖啡色的!”

“浑说的谁有的有臭味呢!”

“浑浊的水时间长了还会变成黑色!”

……

我再次回顾:“那课文是怎么写清清的水的呢?”

孩子们懂的:“一眼能看到底!”

接着有一个孩子提问:“什么叫更欢了呢?”

孩子们的回答也很有意思:

“更欢就是流得更快了!”

“更欢就是流得更远了!”

“更欢,就是流得更加欢乐了!”

好吧,他们的回答真的是比我理解得要丰富得多了。

关于教学尊重学生的“学路”,其实已经提了很多年,但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理念上确实有更新,但行动上目前还没能跟得上;还有一个就是教师并没有足够的开放的思想和足够的勇气去应对孩子们的提问。

然而,课前提问和课后提问,其实是孩子们学路的必由经历。学贵有疑,这“学”字,从字源上讲,本来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孩子们在大人的看管下,自己拨着算筹学习,待有问题的时候,向大人提问;一个是在大人的管教下进行学习。我个人觉得这两层意思一个算是学习的起头,一个算是学习的结束。结束之后,教师接受提问,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学习的最终满足(解决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加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孔子在论语中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要在孩子们愤悱之时予以支持。学习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只有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才能养成学习的习惯,也才能逐渐培养属于自己的自动学习的技能。

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我们却很少看到老师们让孩子提问,老师们教自己想教的知识还是普遍的现象,而我们从来很少询问孩子们哪里不明白?孩子们自己想知道什么?孩子还想学习什么?孩子们自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等等!

而这,恰恰可能是我们教给孩子们的,而且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成为他们自己!

(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陈林欢迎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权威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ydjfy.com/jbjj/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