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很多人喜欢的食物,但是饺子的来历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
西医是坐诊,中医是坐堂,坐诊好理解,那坐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古代由医转仕且做官最大的医生是哪位?
中医名家中,你知道现在谁的曝光率最高吗?
他位列中国古代五大名医,留下千古佳话,而且还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健康和生活,你知道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就是医圣张仲景。关于他的故事,现在依然是行业与民间的热门传说。
出生官家但无心致仕,民不聊生见之则悲,拜师学医青出于蓝。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张仲景和华佗一样,都算生逢乱世。这时是东汉末期,不仅皇帝换得快,年号也是几年一变,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张仲景出生的这一年被称为东汉和平元年,到他去世的公元二一九年已经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国科君算了一下,短短69年换了17个年号,经历了四个皇帝,在中国古代上堪称少见,足见当时局势之飘摇、动荡。
其实东汉末期这段历史大家熟悉,这是三国争霸的前奏,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说的就是当时的惨状。张仲景见之则悲,小小年纪就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生,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殊不知,张仲景的父亲张宗汉当时在朝为官,他算出生官僚家庭,子承父业理所应当,但他见惯了官场的争名夺利和蝇营狗苟,小小年纪便一心向医,也算是当时官二代的一个“另类”。
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
随着医术逐渐精湛,张仲景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开创性运用栓剂通便法为病人治病。
东汉末期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不少贫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请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结果无辜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落得人财两空。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为了使更多的病人能从巫术迷信中解脱出来,早日康复,张仲景创立了许多新的医疗方法。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这种方法和原理至今还被临床采用,并拓展到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
张仲景还是人工呼吸的发明者,比国外医生早了年。
张仲景有次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半个时辰,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提醒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后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这个方法。
国外最早研究人工呼吸法者要算是比利时的著名解剖学家维萨留斯,他是在16世纪时发现,只要给剖开胸膛的运动的肺吹气,这只动物的心脏就能维持更长的跳动时间。这也只限于动物的实验,还没有真正应用到人体。直到年才有医生把人工呼吸法施于人体,用以急救某些濒于死亡的患者,而这比张仲景的记录晚了近年。
中医看病,都非常重视“辨证施治”。但在张仲景之前,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一套临床方法。张仲景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原来,曾有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经过询问,原来二人都淋了一场大雨。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发汗解热。
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说病人服了药以后,出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张仲景听后很纳闷儿,以为自己诊断出了差错,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更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疗效却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忽略了这些差异。
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药,结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转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样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应相同。他认为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能一成不变,这就是所谓的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也叫“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它是说,首先要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在医学上出了名,还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
当时,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都不外传。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
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一头。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越来越重了。张仲景知道后,就奔沈槐家来。
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揉成面团,外边涂上珠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里不觉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在鲁班门前耍锛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从此,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父命难违,张仲景举孝廉而仕,坐大堂为病人诊治,开创了中医坐堂的先河。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对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就要张仲景参加考试。古时的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汉灵帝时(约公元~年),举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年),被朝廷派到长沙(现湖南一带)做太守。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XXX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研制“祛寒娇耳汤”治冻耳病,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中。
长沙太守任上总算顺当,张仲景好不容易熬到了告老还乡。不巧离任时正赶上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吃饺子成了风俗,但张仲景很少有人提到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除了治病救人,张仲景还撰写了影响深远的医学著作,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被誉为“医学之圣”,其医理、医术、医德光耀千古。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除了“勤求古训”,张仲景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建安十年,也就是公元年左右,张仲景在收集大量资料、总结个人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从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又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业内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被奉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在医治疾病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预防疾病是很重要的,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所谓“治末病”,就是要从健康时入手,要保持人体强壮,增加抵抗能力,这样就可以抵御外邪对人体的侵害。为此,他主张饮食应有节制,起居应有规律,劳逸要适度,讲究卫生,锻炼身体,蓄养精正之气,这样就能保证身体健壮。
此外,他还把“养慎”,即小心谨慎地保养身体和“无犯王法”作为防病健身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对患者的要求,也是对医生的要求,尤其是提醒医务工作者要带头遵纪守法。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贡献良多,而且还对东南亚各国的医疗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以他名字命名的制药公司和中药产品随处可见。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出生的地方,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和“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九歌(20)
向古人学养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