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黄金时代》有个挺特别的开头,女医生陈清扬找到插队青年王二,倾诉自己被认为是“破鞋”的憋屈,于是王二从逻辑上推理:“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汉不能成立。”
接下来,又有八卦说王二和陈清扬搞“破鞋”,王二推测,要证明他们清白,只能从两点入手:1.陈清扬是处女;.王二是天阉之人,没有性交能力。然而,这两点都难以证明,所以他们不能证明自己无辜,还不如快快活活搞破鞋。王二领悟到:在那个非理性的文革年代,除了那些不需要证明的东西,他什么都不能证明。
这个王二,后来被称做“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他当过知青、干过工人,留过学,穷游欧洲,在人大当过讲师,最终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他中西合璧,文理兼通,他写小说,写杂文,写剧本,他荒诞不经又严肃无比,他笔下有大量的性,心里有很纯的爱。他就是王小波。
1.他是骨骼清奇的中二少年,也是新中国最早的程序员。根据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回忆,年,王小波的出生正赶上他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的时候。一场风波,就是他的名字的由来。他生下来就病弱,还严重缺钙,骨骼都长得和别人不一样,看起来傻头傻脑的。
小时候,他的思想经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然后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带着一种呆呆痴痴的神情,不像那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样子,站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像个异类。青春期的时候,王小波成了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脑残粉。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化成一堆碎纸片。
年,16岁的王小波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他坚决选择到云南上山下乡,就是为了实现书里那个冒险少年的梦想。可惜事与愿违,中二少年王小波在云南不但没能红尘作伴潇潇洒洒,反而被现实打了耳光,每天吃着粗糙的饭菜,干活累得要死,被军代表批斗,最后一身伤病,灰溜溜回到北京……不过正是这段插队经历,成了《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
王小波和其他作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用玩弄科学来制作文学,用理性来制造荒诞(这可能和他是逻辑学家的儿子有关系)。虽然中国作家从五四运动开始就崇尚科学,但真正有科学素养的人太少了。王小波不一样,他超爱科学,而且乐在其中,虽然他不是科幻作家,但几乎他的每篇小说,都遍布大量的科技梗,那些充满探索精神的主角(显微镜看精子的学校教员、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李卫公、热爱逻辑学的王二),创造出神经病一样的发明,比如:
“我最近的一项成果是发现了墨子发明了微积分,一下子把微积分发现的年代从十七世纪提早到了先秦。我的主要依据如下:墨子说,他兼爱无等差,爱着举世每个人。这就是说,就总体而言,他的爱是个无穷大。有人问他,举世有无数人,无法列举,你如何爱之?这就是问他,怎么来定义无穷大。他说,凡你能列举之人,我亦爱之。这就是说无穷大大于一切已知常数。他既能定义无穷大,也就能定义无穷小。两者都能定义,也就发明了微积分。我在《墨经》里发现了不少处缺文和错简,一一补上和修正之后,整本《墨经》就是一本完善的微积分教程,可以用来教大学生,只少一本习题集。”——《红拂夜奔》
再比如:
“李卫公发明过开平方的机器,那东西是一个木头盒子,上面立了好几排木杆,密密麻麻,这一点像个烤羊肉串的机器。一侧上又有一根木头摇把,这一点又像个老式的留声机。你把右起第二根木杆按下去,就表示要开的平方。转一下摇把,翘起一根木杆,表示的平方根是1。摇两下,立起四根木杆,表示的平方根是1.4。再摇一下,又立起一根木杆,表示的平方根是1.41……这个发明做好之后,立刻就被太宗皇帝买去了。这是因为在开平方的过程中,铁连枷挥得十分有力,不但打麦子绰绰有余,人挨一下子也受不了。而且摇出的全是无理数,谁也不知怎么躲。太宗皇帝管这机器叫卫公神机车,装备了部队,打死了好多人,有一些死在根号二下,有些死在根号三下。不管被根号几打死,都是脑浆迸裂。”——《红拂夜奔》
这些神奇的民间科学家,让人产生一股Sheldon即视感。
90年代初,因为国内应用软件缺乏,王小波自学了汇编和C语言,编了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然后用自己的软件写小说。知乎网友Vernsu把王小波作品、书信里面和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信息全都摘录出来做了一个网页。